中文 EN

大器设计中心主任曹晓昕应邀参加第七届德国电影节、担任首映纪录片《百年包豪斯》对谈嘉宾


11月15日,第七届德国电影节在北京百老汇电影中心(当代MoMA店)正式开幕,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大器建筑设计中心主任曹晓昕应邀出席。本次电影节由德国电影协会主办,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和百老汇影城协办,将为中国观众带来八部精彩影片,其中纪录片《未来的建造:百年包豪斯》作为包豪斯运动诞生100年的纪念性影片吸引了大量观众,尤其是来自建筑和艺术届的人士。


f75b623d7947f41fa7ec67710454e6fc.JPG


曹晓昕与SimoneBaumann在影片首映后现场对谈

(从左至右:翻译、SimoneBaumann曹晓昕、天怡)

地点:百老汇电影中心 1厅

时间:2019.11.16

嘉宾:西蒙娜·鲍曼、曹晓昕

主持:天怡

11月16日,为了使《未来的建造:百年包豪斯》这部具有一定专业性的纪录片能更好的为观众所理解,主办方特邀了中国院副总建筑师曹晓昕与德国电影协会总经理SimoneBaumann 女士在首映后进行对谈,共同解读百年包豪斯,畅想建造的未来。

两位嘉宾的对谈从 包豪斯的历史背景 展开,他们提到虽然作为一所学院包豪斯仅存在了14年,但由于其正处于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中间的特殊时期,因此它也成为了觉醒意识和探索创新精神的象征,其思想一直影响着后人。


就主持人天怡提出的问题:“包豪斯风格崇尚纯净简洁与功能主义,那么20世纪中叶出现的现代主义建筑国际式风格是否就源自包豪斯呢?包豪斯精神在当代的意义是什么?”  


 曹晓昕建筑师进行了深入的解答 :包豪斯Bauhaus设计学院于1919年成立,这也标志着现代设计教育的诞生,对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20世纪初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包豪斯为艺术和机械技术这两个在古典主义时期还相去甚远的门类搭建了桥梁,并开创了绘画、金属、木作、陶瓷、纺织、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门类的创造性工作,即从材质和工艺等根本问题的认知开始探索,而不同的艺术门类间又充分开放和交融,这带来了系统化的整合与创新。因此包豪斯的宗旨是要扮演一个系统的组织者、特别针对工业化生产,及其带来的社会组织形式变化,是通过一种系统化的设计观去整合设计。曹晓昕进一步解释说,包豪斯精神从未将形式作为终极追求的目标,相反它注重在过程中的探索与创造。 二战后的工业生产带来了大量的玻璃和钢材,随之而来的所谓“国际式现代主义建筑" 其形式的确受到了包豪斯的影响,但我们不能舍本逐末,因为形式和风格只是包豪斯倡导的系统化设计的副产品。  当前,我们的社会也处在网络化和产业链的变化带来的变革当中,因此探讨包豪斯的精神与工作方法具有很强的启发性与现实意义。


d11b61e96323d69540bc9a30f6a810ec.jpg


德国电影协会总经理 SimoneBaumann女士(左)

中国院·大器建筑设计中心主任曹晓昕(右)


德国电影协会总经理SimoneBaumann 女士具有深厚的纪录片工作背景,她提到包豪斯更多地代表了一种创作的自由性,体现了一种系统和整体的技术和风格,创作过程更跨越了国家和领域的界限。同时,包豪斯设计出来的产品不仅美也非常实用,这才是包豪斯想要传递出来的关键信息。她提到,今年有很多关于包豪斯的作品,而这部纪录片在德国很多电影节上都获得了奖项,也在不断受到观众的赞誉。影片使用了包括动画在内的很多元素去重现包豪斯的场景,纪录片中所选取的人物和事例也非常有代表性的,很好的展示了包豪斯的精神以及当代人们如何理解包豪斯。


b5b3111ea58e926bc30df24f1c021dad.jpg


影片介绍:没有教室的学校,却更符合于学生兴趣与能力的培养;仅有几平米的蜗居,却五脏俱全、井然有序......熟悉建筑的人,当然对“包豪斯”不陌生,但是对建筑几乎一窍不通的人来说,看这样一部包豪斯的纪录片,未尝不是一种享受。

包豪斯一词由德语“Bauhaus”音译而来。1919年,德国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在德国魏玛建造工艺美术学院时,把德语Hausbau(房屋建筑)转化成了Bauhaus,用作学校的名字——包豪斯学院。

不幸的是,由于战争等各种原因,这座学校存在的时间不过短短14年,然而,包豪斯学院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甚至到了今日都不可小觑。因此,人们把现代主义风格又叫做包豪斯风格。


6b490cf1ed2e1deb84f5898d0982a2c9.jpg













©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03号 京ICP备15024055号-3